近年来,国家对机器人技术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像北京设立全国首个百亿级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,首期规模20亿元,推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量产目标。杭州发布《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24—2029年)》,提出“最优本体+最强大脑”战略,提供最高3000万元奖励政策?;褂猩钲诘摹扒б诩苹保勘?027年关联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,打造全球首例全尺寸机器人百米冲刺纪录。
高盛预测,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40亿美元(约合1.1万亿人民币),渗透率有望达到4%。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0万台,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,如汽车生产线和高危场景作业如电力巡检、消防、农业、交通等。除此之外,人形机器人还带动了精密减速器、六维力传感器、AI芯片等核心部件市场。有数据显示,2025年规模预计达3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50%。随着机器人等行业的发展,诸多传统行业得到了加持,在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,医疗设备、工业互联网、智慧物流、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开始迅勐发展。而与此同时,所带来的人才短缺现象也日益突出。比如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、具身智能研发专家、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等,纷纷成了各行各业争抢的“香饽饽”,薪资更是水涨船高。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(年薪40-80万元):需精通强化学习、动力学建模,有数据显示全球人才池不足万人;具身智能研发专家(年薪百万级):要求同时具备机器人硬件与AI大模型经验,国内符合条件者更是寥寥无几;机器人应用工程师(年薪25-50万元):负责落地调试,需熟悉制造业、物流等垂直场景。有专家称,机器人技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“科研项目”,它正在逐步演变为能改变全球产业结构的“技术战场”。谁先掌握了算法优势,谁就控制了制造模式;谁先打造出“类人”的劳动力,谁就拥有了重塑社会结构的钥匙。